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迢迢有礼第53节(1 / 2)





  --

  次日上午十点,思辨杯半决赛。

  对比赛观众而言,开场前的一系列主持词和评审介绍有些漫长,然而对于场上的八名选手而言,赛前的流程几乎一晃便结束了,各自起身问候全场后,比赛正式开始。

  江阳大学也不愧是江阳大学,开篇陈词就直取命门,把他们今天的立场清晰、立体且霸道地架构起来了:

  第一,今天这个辩题的主体是国家,我方所站的立场是国家的立场,我方接下来将不再是个人意志的代表,而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第二,今天这个辩题是一个应然性的辩题,我方没有减少离婚的具体政治举措的举证义务,我方只需要告诉你国家有没有这样的义务。

  第三,我方今天完全站在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立场上,认为道德仅仅是工具,社会的集体利益才是目的。而今天判断国家是否应该降低离婚率的标准是且仅是社群的整体利益,个体的幸福与自由不在考虑范围内。

  第四,具体举证婚姻制度是如何保障社群的整体利益的:家庭是现代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的稳定可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当下的社会观念仍然认为家庭才是生育的温床,家庭的稳定是保证生育率的基础,为持续创造人口红利提供可能;婚姻的稳定有利于降低社会的运作成本,降低对于社会福利的投入。

  第五,反面举证离婚率的升高对社会带来的弊害:生育率持续走低,未来劳动力严重不足,经济持续下行,无法维持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家庭的破碎和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的解体,那将是个体无法承受的灾难。

  综上,正方得证,国家有义务减少离婚***。

  苏迢迢这会儿不在台上,手上的笔记记到这儿,不得不为陆礼他们捏把汗,抬起头来,深深叹了口气。

  正方这一套天衣无缝的组合拳打下来之后,反方能发挥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一二两点是辩题给出的既有信息,难以强行扭转。而在国家层面,功利主义相对于康德主义等等理论体系而言,当然更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也更符合国家作为调和阶级矛盾的制度、维系人类社群稳定的工具的定位。

  在这样的前提下,陆礼在四质一中用几个模拟的情境几经尝试,试探了“应该”和“必须”的界限,试探了国家视野下个人意志的分量,然而最后都被正一用严密的防守顶了回来:“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今天这道辩题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义务与否不应当用狭隘的个人主义视角衡量。”

  陆礼的这段质询在对面如此严密的理论下,不像是一杆进攻的长矛,而更像是长矛在那堵厚厚的壁垒前穿刺两下却无果,最后只得落座告诉队友:“一会儿警惕被带进他们那套论中,必须要跳出那套国家意志的体系,攻击他们这一整套理论是法西斯的,是对公民私领域无底线的入侵。”

  台下第一排的孙颖看了眼反方所剩时间,只得轻轻摇头,低声道:“太难了,这道辩题的正方是江阳大学最熟悉的套路,现在甚至还没到他们进攻的轮次,如果我们没有比他们更圆滑的技巧,那么从若书接质开始,这场比赛就可能迅速崩盘。”

  一旁的苏迢迢也清楚现在的状况,这道题最鸡贼的地方在于它给反方设置了天然障碍,反方难以越过像江阳大学这样强悍的队伍而创设出“对个体而言,国家是否有义务减少离婚”这样的情境。

  想到这儿,她就觉得自己的血压都快上来了,要是把台上的陆礼换做她的话,在质询中处处碰壁处处被怼,可能真的会被对方这种霸道且傲气十足的打法气得失去理智。

  与此同时,她不得不承认江阳大学拥有的最顶尖的实力,即便只是一名观众,她都能感受到那四个人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压迫感,作为面对面的反方,所感到的压力不言而喻。

  而要想在这种局势下取得优势,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去把观众的票拉过来,要让观众警惕被无限拔高的国家意志,让观众的情感票倒向反方。

  但轮到他们开展这一点已经太迟了,正方四辩的质询环节尤其尖锐,砸出了近年来离婚率攀升与生育率下降的数据,砸出了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所存在的危机,砸出了单亲家庭子女所享受额外社会福利的政策……张若书还是第一次对上这样的对手,在过程中完全没有喘息和调整思路的机会,被迫在他们的逻辑中打转,最后被拿下了“离婚对社会对于国家而言是坏的”这一结论。

  在这之后,又有正方二辩一段数据详实且有力的申论,之后才轮到秦瀚的质询——

  “对方辩友,您认为在国家意志面前,公民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是可以被牺牲和被剥夺的吗?”

  “当然可以,比如一个杀人犯,他的自由、幸福甚至生命都会被法律所剥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割让个体部分的自由和幸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

  “那这种割让自由幸福的尺度到底在哪里呢?比如今天有一对夫妻,妻子受到家暴提出离婚,然而在国家和社会所认为的‘离婚是坏的’的准则下,她不被允许离婚,持续生活在暴力和恐惧中,甚至走向死亡,您方认为这种割让也是合理的吗?”

  “当然是不合理的,即使是在‘离婚是坏的’这一前提下,这位妻子仍然可以提起离婚诉讼,国家没有剥夺公民离婚的权利。”

  “所以您方承认无底线扩张并入侵公民私领域的公权力是不合理的?”

  “在国家意志层面,只有应不应该这一个命题。至于合不合理,这是国家意志和国家意志的行使之间存在的那个被制约和被限缩的空间,这是当下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存在的根基,公权力和私权利就在这样的对立矛盾中和谐存在。但我们今天讨论的只是前者,只讨论国家有没有义务减少离婚这件事。”

  “……”

  面对这样的质询,反方所有人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正方把今天需要讨论的东西压缩到无限小,几乎就缩到他们脚底下的那一圈,反方就像被困在如来佛掌心的孙悟空,怎么翻也翻不出这一亩三寸地。

  然而这种绝望的交战,似乎又切实地扣准了今天的辩题,仿佛一幕讽刺戏剧,扣准了在国家意志面前个体所展现出的渺小和脆弱。

  等到陆礼的总结陈词,原先准备好的稿子一句也用不上,他放下那几张薄薄的纸站起身来,只能赤手空拳地应战。

  第69章 .迢迢有礼 不务正业

  “感谢主席, 各位评审。”即便是在这种背水一战的情况下,陆礼看起来仍然是从容得体的,这是四辩必要的心理素质, 在崩盘的自由辩过后仍要重拾立场, 完成最后这四分钟的博弈。

  “今天对方辩友的立论非常清晰,也像公权力一样霸道和无情,他们先是将这道辩题完完全全划入公权力的语境下, 我方一切来自个体的伸张与呼喊都成为他们口中‘个人主义’的噪音,成为时代巨轮下的粉尘。

  “此外, 他们认为今天这道辩题只需要探讨国家的意志而不需要探讨个体的意志,因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相互制约与这道辩题无关,他们仅仅需要强调公权力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今天这场辩论完全成为了公权力的单口相声,公权力在大声告诉我们:先别谈制约,我先告诉你我必须要做什么。

  “在这样的语境中, 个体的声音被无限搁置, 个体的抗争被无限延宕, 在公权力强有力的口号下, 个体一次又一次地闭上嘴自己想要发声的嘴,最后几乎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说些什么。

  “而这就是我方今天必须站在这里说点什么的原因, 我方必须在对方辩友铁面无私地下达国家意志的同时, 高喊出公民的自由意志。因为只有同时存在两种体量相当的声音, 权利的制约才存在可能, 而并非像对方辩友所说的:今天只可以讨论你的,不可以讨论我的;今天只可以讨论公权力的,不必要讨论私权利的。

  “因此,我方必须要站在个体的角度去思考, 国家拥有减少离婚这样的义务之后,对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方今天必须要在这里提出公民对国家的诉求和理想: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更要一个拥有幸福与自由的社会,要一个人人都拥有尊严的社会。

  “今天对方二辩拿死刑犯的例子告诉我,幸福与自由是可以被剥夺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那些在婚姻中受到伤害渴望离开婚姻牢笼的公民,我们有什么样的罪过,值得被剥夺或者限制离婚的自由呢?

  “在对方辩友口中,人在进入婚姻后,仿佛就不再是个人了,只是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个体除了生育和维持社会稳定之外的价值,竟然都不再被对方辩友所承认,为了生育价值,甚至可以牺牲掉个体的生命健康、自由和幸福。那么我方是不是可以认为,婚姻是对个体价值的贬损,是对个体尊严的羞辱,在个体层面而言,结婚比离婚更有害呢?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请问谁还要结婚?”

  反方在赛前的一系列准备打到最后已经什么也不剩,因此陆礼的结辩完全成了一场即兴演讲。

  但论精彩程度,这段结辩完全可以排进这次“思辨杯”的前三,在前半段对反方的立场作了有力的确认和伸张后,之后的发挥就显得如鱼得水,其信息的密集程度和论辩的精彩程度,听得底下的苏迢迢也跟着心潮澎湃起来。

  直到这段关于个体价值在婚姻中的阐述,彻底扭转了这场结辩的节奏,转守为攻。底下的观众估计也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被正方听得压抑,直到反方总算打出了一次强有力的进攻,没忍住爆发出一阵掌声来。

  虽然对辩论赛而言,观众在选手发言的过程中鼓掌并不值得提倡,但这次的掌声更多的是鼓励,还带了几分解气的快意。

  于是陆礼的陈词继续:

  “因此,对方辩友的这种价值倡导对社会而言或许才是灾难性的,只进不出的结构叫做陷阱,如果人人都把婚姻视作陷阱,人人都因为结婚后的离婚不自由不愿意踏入婚姻,那么结婚率崩盘的社会将会比对方辩友所构想的高离婚率社会更加可怕,您方所担忧的一切,都将以十倍百倍的速度飞速发生。

  “更何况,那些已经步入婚姻的人就活该被牺牲吗?等她们醒悟已经太晚了,已经身陷囹圄。即使存在对方辩友所说的私权利对公权力的对抗,个体的力量在绝对的公权力面前是脆弱的。当国家倡导不离婚,就意味着婚姻这一私领域即使不被纳入国家的管辖,也会被纳入公众的道德审判;意味着人们对离婚的羞耻感将会加深;意味着那些在婚姻中深陷泥淖的痛苦的人们,将会背上‘集体利益’的十字架放置于‘功利主义’的审判下,这样的重负会成为婚姻之外的第二重不幸,这是悲剧之悲剧!

  “自由被收走是如此简单,想拿回来却是如此艰难,在试水和拉锯之中牺牲掉的人们,又有谁能对他们负责呢?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是一座山,对社会而言微不足道的、可行的牺牲,对个体而言却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