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91节(1 / 2)





  杨舒是怎么看出来的?

  “就在方才,有人给我送了一封信,上述储竺不轨。”

  济王这就真大惊了,不过不等他急急询问,杨舒已从怀里取出两封信,一封开启,一封火漆完好。

  “此信乃我姨表兄弟邵柏所书,邵柏乃齐王妃之弟。”

  杨舒坦言,半点不隐瞒:“信内言明储竺不妥,内里还夹了一封信。”

  他将两封信就呈上,“邵柏言,此信,乃齐王亲书于殿下。”

  济王已神色肃然,垂目盯着那两封信,不看印鉴,他也把魏景的笔迹认出来了。

  他缓缓接过两封信,先看了邵柏那封,是表兄弟之间的叙旧,涉及储竺,另外还让转呈一封信。

  济王定定看着第二封信,片刻拆开,一目十行。

  “殿下?”

  两张信笺,济王快速看罢第一张翻页,盯着第二页久久,神色晦暗不明,杨舒不禁轻声问。

  “齐王,欲招降孤。”

  济王一语罢,宾主二人对视一眼,俱不语,室内久久沉默。

  杨舒体力不支,不得不倚在靠背,心绪转动却一点不慢。心中隐隐猜测被证实后,他迅速将利弊及齐王徐州都细思了一遍,这才问:“殿下,您意如何?”

  不得不说,齐王的这封招降信,给了他们一个新思路。

  但济王同是先帝之子,逐鹿中原至今,或许他宁可战死,也拒绝称臣。

  杨舒轻声道:“若殿下无此意,回信拒了此事就是,杨舒不才,愿誓死追随殿下!”

  中气不足,声音发虚,但语意斩钉截铁。

  济王颇感欣慰,轻拍了拍杨舒肩膀,“子明之心,孤自知。”

  他再看信笺一眼,目光复杂,问:“子明,此事你是如何看法?”

  杨舒什么看法?

  其实,济王和安王隔阂越深,盟军兵力最雄厚的两位,在看见储竺尸身的那刻,他也是忧虑隐生的。

  齐王太强了。

  “盟军可胜不可败,徐州如今兵力不足二十万。”

  他只轻声说了一句。

  此次联军,济王也倾尽全力,徐州内仅存三万守军。偏先前突围大损,如今营中徐州军仅剩十五万。加起来也就是十八万。

  一旦盟军大败,哪怕徐州军一员不损,仅仅这十八万将士,是要如何阻挡住齐王雄师步伐?

  其实如果济王愿意为臣,此时投齐王,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杨舒说的,济王其实都懂。

  久久沉默后,他道:“孤要想一想。”

  济王吩咐亲兵将杨舒扶回去。

  大帐内的灯火燃了一夜,端坐楠木大案后的人影映在屏风上,一动不动。

  一夜似乎很长,但又似乎很短,彻夜不眠的不止一人。

  当天际泛起鱼肚白,济王“霍”一声站起,亲自研磨挥毫,写了一封信。

  他大步去了杨舒帐篷,将信递给也未曾睡过的后者。

  杨舒接过:“殿下?”

  济王长吁一口气:“也罢,当初起兵,全因不服那小人得志的魏显罢了。”

  若换了嫡出兄弟,扪心自问,他服气。

  也罢,他麾下忠臣将士随他出生入死至今,为他们留一条生路,也算全了这份情谊。

  济王抹了抹脸:“你把信交给那人就是。”

  ……

  济王回信到了。

  他愿降。

  兵不血刃,张雍范亚等人击节相庆。

  “好!”

  魏景也叫了一声好,道:“传信济王,让他近日即可率徐州军投之。”

  ……

  魏景方安排扎营之地以及后续各种观察事宜不提,至于传给济王的信,还隐晦表示,若时机适宜,可先建功。

  济王已将此事和麾下臣将说了,众人难免若有所失,但能和平解决徐州危机也是很好的,主公决定,他们自是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