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0章(1 / 2)





  粮站的许多东西,基本都是根据这个市里的人口,统一分配下来的,多余的都要去支援国家建设。所以粮站的粮食该有的都有,但是多的就别想了。

  “你的见识比我们的要广,都听你的,下次我就带好些的玉米面来。只是家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留够了家里面要用的,最多就只能再拿出七八十斤了。要是卖得好的话,可以先跟大队借粮,年底再还钱。”吴明山笑着说道。要是这件事成了,家里面就能进一大笔帐了。

  虽说吴明山他爸是队长,但是村里还有书记,还有其他的干部。所以如果他要借粮,虽说要比其他人容易,但还是要走些程序的,只是不能借太多。也幸亏这些年收成还算好,大队的仓库里还有些存粮。不像许多年前,大队里的人都饿死过许多。

  大家商量好之后,吴明山就把东西给留下了,柳安为了避嫌,也借了大称过来,把这些都称了一遍。这吴明山的背的背篓,可不是柳安的那种小号的,装的玉米面也有六十多斤。

  装面的用的是装过化肥袋子,看起来倒是有些奇怪。不过这种化肥袋子在农村还比较稀罕,有些人还用这种化肥口袋弄几个洞当衣服穿。应为这时候虽然每个县也有小型的化肥装置,但是产量并不高,大化肥装置虽然进口了但是都还没开始投产。所以每年一个大队分的化肥也不多,粮食产量也提不上去。

  等到柳安将吴明山两人送走后,就回家收拾这个玉米面。这些东西都是一本万利,本钱才八分,卖出去却要翻几倍。柳安倒是敢赚这个钱,别人担心的风险,对她来说都没什么。毕竟什么东西都要人赃俱获,到时候把东西放空间里,谁都找不到,更何况公安局里的都是熟人。而且这些东西不多,倒是很容易解决。

  第23章 一更

  这些粗粮的销路, 比细粮更广一些, 毕竟细粮要家里面有钱一点的, 才能吃得起。粗粮就是大部分人家都要吃的,柳安周围的许多人家都要偷偷的买。经常在傍晚的时候, 就看见有些人抱着一大包东西,偷偷摸摸的回家。

  才六十几斤的东西, 身边关系好的人都不够分。不过这些东西, 得过几天才能出手, 不然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来,是吴家明一家送来的粮食, 对他们家影响不大好。所以柳安这几天都是安安分分的上班。

  城里的工作快要处理的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些日常的东西,所以大家都以为, 妇联又要清闲下来了。结果才混了几天的日子, 又有文件下来了。这次妇联是要到农村去做宣传工作,宣传计划生育的思想。不过早就有许多的孕妇, 躲到农村去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哪里还用去宣传啊。

  不过上面发的文件,下面的人就不得不执行,虽说执行效率不怎么样,但是样子还是要做的。上面只是说宣传思想,并没有下达什么硬性指标,所以工作还是很好做。等过几年, 有硬性指下来了,比如这个市里一年只能有多少孩子降生。那时候计划生育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展开了,现在就是开胃小菜,宣传思想而已。毕竟现在的户籍还是公安局在管,等到了计划生育的高/潮时期,户籍就是计划生育的部门在管,上户籍就得要各种证明了。

  本来去农村的宣传的事,应该过个大半年再去的。但是隔壁龙研市,有一家人,跑到农村去养胎,养到一半的时候,受不了农村的艰苦生活,偷偷的跑回来了。但是那人也不是个安分的,孕妇在城里本来就应该是躲着的,她非要招摇。她还以为这计划生育跟严打一样,只在一段时间内手段严厉。看到最近妇联的人松散下来了,就不害怕了。

  结果就被人给举报了,那孕妇也反应快,在妇联的人去她家之前,就赶紧给跑了。但是这个人也是个傻的,之前和邻里说话的时候,把自己在哪个地方养胎都给说了,完了还嫌弃那个地方条件差。

  妇联的人自然就顺藤摸瓜的找到了人,但是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大了,再做什么措施容易出人命。妇联的人也干脆,直接就和这家人上班的工厂反应情况,夫妻两人都被开除了。两人自然不愿意,就去工厂闹腾,在这期间那孕妇就出了问题,一尸两命。

  出了人命,自然就惊动政府。不过最后经过查证,不仅没将工作还给那家人,还批评教育了一番,最后还夸了当地的妇联办事得力。

  一个人怎么可能斗得过政府,耍小聪明还有可能连累到自己。

  也是应为这件事,让政府意识到,必须赶紧将农村的思想教育抓起来。本来之前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少办点事。但是这件事一发生,这些东西就必须提上日程了。毕竟是省上发的通知,市里也不敢不当回事。

  去农村宣传自然是年轻人的事,毕竟东跑西跑的比较累,除了一些领导之外,普通的成员根本就不想去农村。以前在城里,出去宣传的时候,还能躲回家休息个大半天。但是到农村去宣传,就不太方便了。所以这种差事,自然就是给资历浅的那十几个人,由那些年纪大点的领导带着,去各个大队宣传。

  毕竟新人们的脸皮薄,比不上那些老油条们。一说这件事,那些老油条的各种借口都出来了,不是家里小孩不方便,就是家里老人不舒服。然后这件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这些没结婚的年轻人。

  不过好处也不是没有,要让马儿跑,自然就要让马儿吃草。所以在这十几人之中,就会挑一个人来当小领导,虽说只管十几个人,但是大小也算是个官,而且工资也会涨一部分。然而最大的好处确实隐形的,等有了转正名额的时候,自然就会先考虑这些小领导的。而这十几个资历浅的,基本都是临时工,所以这个职位的诱惑不可谓不大。

  自从这个消息出来之后,有些年龄大的成员也有些心动,毕竟正式工在妇联只占了小部分。每次有名额下来的时候,都是挣破了头的,既要看资历也要看能力,最重要的还是户口,所以还有一些在妇联都呆了几年的人,都还是临时工。

  农村户口的如果能力及其出众,家底清白,妇联全员通过之后,才能突出重围,成为正式工。然后凭借正式工的证明,才能上城市户口。不过这些正式工的名额,最后一般都给了城里户口的人,毕竟要给城市减少人口负担。

  不过之前就说好了,在年轻人里面选,那些人的心思就只能歇了。但是就算是在十几个年轻人里面,为了这个小组长的职位,也是抢破了脑袋。就算知道自己是农村户口,基本没有什么转正希望的,为了每个月多两块钱的工资,也得争一争。更何况还有大部分城市户口的,对着转正抱着极大地希望的人。

  柳安倒是想置身事外,毕竟她又不在意那多出来的工资,才两块钱,如果是两百块,她倒是还能去争一争。毕竟柳安吃穿基本靠空间,工资除了买一些东西尝尝鲜,基本不会怎么用。